0%

静态程序分析课程笔记(过程间分析)

Motivation

过程内分析遇到函数调用只能做保守假设,导致过多误报,而过程间分析可以跟进被调函数,因此更准确.

Call Graph Construction

A call graph is a set of call edges from call-sites to their target methods (callees)

Call Graph,程序中调用边的集合,调用边从调用点(call-site)出发到被调函数(callee),表示程序的调用关系.

确定函数调用目标(构造调用图)的分析称为控制流分析

调用图构建算法

调用图构建算法主要有以下四种:

  1. Class hierarchy analysis(CHA)
  2. Rapid type analysis(RTA)
  3. Variable type analysis(VTA)
  4. Pointer analysis(k-CFA)

由上至下分析越来越精确,但分析成本也越来越大

Java调用指令

静态调用 特殊调用 虚调用
指令 invokestatic invokespecial invokeinterface, invokevirtual
是否接受对象实例 N Y Y
被调方法 静态方法 构造函数、私有实例函数、父类实例函数 其他实例方法
目标方法个数 1 1 ≥1(多态)
绑定时间 编译时 编译时 运行时

可以看到,处理虚调用是构造调用图的关键。

Method Dispatch

在运行时,virtualcall调用($o^1.foo(\dots)^2$)的函数主要基于两点:

  1. 调用者实例对象类型($o^1$ 指针),记为 $c$
  2. 调用点的函数签名,记为$m$

函数签名:包括类名、方法名、以及方法描述符(descriptor),下图为示例,函数签名表示为C.foo(P, Q, R)
image-20200817210616520

可以看到方法描述符包括了函数的返回值类型和参数类型。

定义函数 $\mathrm{Dispatch}(c,m)$,该函数模拟运行时究竟调用哪个函数

即当virtualinvoke时,如果当前类 $c$ 中存在一个非抽象函数 $m’$ ,该函数名称和摘要与$m$相同,那么调用该函数;

否则递归,对 $c$ 的父类调用 $Dispatch$,直到找到该方法。

CHA(Class Hierarchy Analysis)

当调用发生时,解析调用类定义,根据定义类枚举其所有子类,所有子类符合要求的函数都是可能会被调用的函数。

通过检查A的所有子类,寻找被调用函数

具体算法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def Resolve(cs): # cs为call site
T = {} # 算法最终输出cs所有可能调用的函数集合
m = method signature at cs
# 若 cs 是 staticcall,直接将该函数加入集合
if cs is a static call:
T = { m }
# 若 cs 是 specialcall,要处理三种方法,取方法m的类cm,并调用Dispatch()得到方法
if cs is special call:
cm = class type of m
T = { Dispatch(cm, m) }
# 若 cs 是virtualcall,首先获取包括cs自身类在内的所有子类,在将其dispatch()结果加入集合T中
if cs is a virtual call:
c = declared type of receiver variable at cs
for each sub_c that is a subclass of c or C itself:
add Dispatch(sub_c, m) to T
return T

下图为实际示例,注意,CHA只考虑声明类型,不解析实例,因此在后面B即使实例化为new B(),但是解析仍然有3种,这也看出了CHA的缺陷。
image-20200817213356449

CHA特征

    • 只考虑声明
    • 忽略数据流和控制流
  • 不准
    • 导致假目标方法
  • IDE常用的方法(比如说 IDEA)

用CHA构造整个程序CG

  1. 从一些入口函数开始(如main()

  2. 对于每一个到达的方法 $m$,用CHA解析其中每个call sites,即($Resolve(cs)$)

  3. 重复直到没有新的函数需要被发现

可以用DFS或者BFS实现, 以下为BFS搜索算法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BuildCallGraph(m_entry):
WL = [m_entry] # 工作队列
CG = {} # 存放callgraph,边的集合
RM = {} # 可达的方法(book)
while WL is not empty:
remove m from WL
if m ∉ RM then add m to RM
# 通过 CHA 解析m()中的所有调用 cs
for cs in m:
T = Resolve(cs)
for target_method in T:
add (cs → target_method) to CG # 将调用加入到Callgraph中
add target_method to WL
return CG

Interprocedural Control-Flow Graph

ICFG(Interprocedural Control-Flow Graph),在CFG基础上加上Call edges和Return edges

  • Call edges:从调用点(call sites)出发至被调用函数(callees)
  • Return edges:从被调函数return语句出发至调用点的下一条语句(return sites)

e.g.,
image-20200818202917677

注意在添加两条边后,原先的边并不删去。

Interprocedural Data-Flow Analysis

过程间数据流分析即在 ICFG 上做分析

在 Transfer functions 中除了 CFG 中的 Node transfer 还加了 edge transfer:

  • Call edge transfer:在 call node 至 callee 的第一个node 上传递数据流(传参数)
  • Return edge transfer:在 return node 至 return site 上传递控制流(传返回值)

Interprocedural Constant Propagation

过程间数据流分析并没有像过程内分析那样有规范的算法,这里以常量传播为例,解释过程间分析过程:

image-20200818204421280

对于非函数调用语句,仍然用node transfer处理,遇到函数调用(call expression)时:

  1. kill掉左边的变量的值
  2. Call edge transfer 将实参传递至callee enter 处,在callee上下文做过程间分析
  3. 分析至callee return时,由Return edge transfer将至传回caller上下文

关于是否保留call-to-return edge:

保留call-to-return edge,可以保留caller上下文数据变量,若没有这条边则需要把当前函数上下文变量传进被调函数(如分析 ten() 时,需要传递a, b, c),这是低效的。

注意在call expression时,先把left的值kill掉(如调用ten()是,先把b的值kill,否则会产生冲突)

总结

本节主要讲了过程间分析主要方法,即先生成Callgraph,再合成ICFG进行数据流分析,并且介绍了一个简单的生成CallGraph的方法——CHA,并且可以看到CHA有较大缺陷。